2022-2023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预赛(山东赛区)完美落幕

4月1日,2022-2023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预赛(山东赛区)在济南大学完美落幕。本次比赛山东赛区工作首次由济南天文学会承办。在济南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理事长、秘书长及多位理事积极努力和各方宣传下,山东省各学校和中小学生积极响应,报名人数超过往届报名骤增至687人。本次预赛采取线下闭卷考试形式分高年组和低年组进行,总计522人到场参赛。

本次比赛在济南大学举办,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的提前部署周全安排,学会各理事和骨干放弃休息时间无偿参加监考,济南大学有多名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志愿者前来监考,40多名济南大学学生踊跃报名参与考生入场引导及考场考务等志愿服务,在大家的通力努力下,考场布置合理,考试井然有序。济南天文学会圆满完成天文知识竞赛预赛山东考点工作,前来督考的北京天文馆领导给与高度认可。

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Chinese National Astronomy Olympiad)是经教育部审批,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教育部白名单课外天文学科竞赛活动。 

通过本次组织天文竞赛山东考点工作,学会加强了与山东省各地中小学天文知识普及的交流,为山东省天文知识教育做出贡献。

志愿者在引导服务
考试查看考场
竞赛考试中
志愿者证书
部分考务人员合影

摄影:宋洪晓

撰稿:赵勇

编辑:牛桂华

审核:梁伟

关于印发《2023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的通知

纲要办发〔2023〕1号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各成员单位:

现将《2023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印发你单位,请结合职责,共同推动落实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和任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2023年3月22日
2023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

2023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以科学素质建设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科学素质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13个强国”和数字中国等“5个中国”战略目标,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研究阐释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科学素质建设价值引领作用

3.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强化科学传播,推动新闻媒体开设、办好科普节目、栏目,提升宣传实效和影响力。开展科学辟谣,引导、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更好发挥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作用,营造崇尚创新、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消除封建迷信、伪科学、极端思潮滋生土壤。

4.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和“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作品巡演,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爱党爱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行动自觉。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营造科研诚信良好氛围,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主动开展宣介,办好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等活动。

三、深化科学素质建设供给侧改革,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5.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创新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做好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

6.强化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完善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支持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加强社区科普资源、阵地和队伍建设,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域科普试点。

7.强化科普人才培育培养。实施“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以科学教师队伍为重点,推动教师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大学、科研院所及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科普学分制试点。鼓励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壮大科技志愿者队伍。

8.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做强科普中国平台,打造国家级科普资源“中央厨房”。办好中国科幻大会,推动科幻产业发展,贯彻落实“科幻十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健全应急科普与常态化科普宣教协同联动机制,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科学素质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推动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四、加强纲要实施机制建设,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9.强化纲要实施机制。加强纲要办协调机制下的部际深度合作,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开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大国工匠”品牌建设、银龄科普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等专项行动、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及各类主题科普活动。

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加强馆校合作,引导各地中小学利用科普基础设施开展科普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提供优质科教资源支撑,助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策划开展科学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普工作,支持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相关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英才计划”提质增效,举办五项学科竞赛。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育和农业技术普及。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组织开展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工作。启动组建第一批次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振兴。开展科技、科普援疆援藏活动。

深入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21—2025年)》,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提升职工队伍学历层次和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做好“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宣传工作,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就业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稳定就业。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以智慧助老为重点的银龄科普行动,依托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银行网点、电信运营商网点等,组织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科普培训。组织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深入社区、农村、养老机构等开展医疗义诊、健康咨询和科普宣传。推进电子产品适老化改造。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印发实施《2023—202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班中,突出科学知识的学习,依托公务员对口培训计划开展有关专题培训和基层干部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加强和改进公务员考录工作,注重对科学素质的测查和评价。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双创活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宣传月、世界地球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水周等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举办“体育科普中国行”“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大手拉小手 科普进万家”等主题科普活动。

10.强化社会组织动员。支持鼓励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引导所辖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学素质建设,依托现有设施和资源打造科普基地,从经费投入、科研评价、职称评聘等方面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素质建设。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学普及,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备)等开发科普功能、开展科普活动。

11.开展科学素质情况监测评估。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开展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年度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聚焦科学素质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课题开展理论研究,打造科学素质建设高端智库。

12.加强制度和组织保障。完善科学素质建设政策体系和表彰奖励机制,推进《科普法》修订和地方科普条例制(修)订工作。加强科普统计工作,推动将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促进科普人员专业化发展。开展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比表彰工作。